王照,直隶宁河人士,在而立之年中获得进士身份,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的官员。在维新运动的前夕,光绪皇帝大力倡导言论自由,王照在担任礼部主事期间,向皇帝上奏了关于评估洋务的意见,然而这引来了礼部尚书怀塔布的敌视与排挤。光绪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,果断罢免了怀塔布的职务,并让王照晋升为四品京堂。怀塔布的妻子曾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侍女,她竟到太后面前诉苦,称皇帝听信汉人的谗言,意图剥夺满人的生计。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后,王照受到牵连,被通缉,不得已而逃往日本寻求庇护。
在日本,王照观察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,即假名与汉字的混合使用使得阅读和识字变得相对简单。受到这一启发,他开始构思一种全新的汉字注音系统。他明白,汉字的起源源于图画文字,早期大多数汉字都是象形字,缺乏音标。汉朝时流行的“读若”方法便是使用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发音。随后出现的“直音”则是通过发音一致的字来互相注音。不断演变的“反切”方法,更是用两个字拼合出一个音,例如字“工”可以用“古红切”来注音。有了“反切”技术,几乎所有汉字都能够被注音。在明朝万历年间,意大利的利玛窦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,但这种方法一直没有广泛传播。
展开剩余68%到了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王照悄然返回天津,选择隐居在家,专心致志地逐字审听汉字,希望能够创造出一套新的注音法。此时,严修专程拜访他,并带来一本《御定韵音阐微》,这本书是清朝康熙时期李光地等人所著,其中对喉音和合声的相关阐述与王照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,然而书中涉及的合声字却相对较少,实用性不足。
王照随后受到启发,借鉴日文片假名的结构,以官话作为标准发音,编制出一套“官话合声字母”。掌握这一系列字母后,便能轻松掌握汉字的读音。严修对此感到极为兴奋,立刻创办了简字学堂,教授官话合声字母,并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,鼓励全家共同学习。
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、桐城派的散文家吴汝纶认为王照的研究成果尤为重要,便前去拜见管学大臣张百熙,提出在学堂推广官话合声字母的建议,以北京话作为标准国语,期望能够让全国人民皆能发出统一的标准语音。王照在北京设立了“官话字母第一号义塾”,并印发《官话合声字母》,还出版了采用字母注音的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修身》《史地》《动植物》《地文学》《家政学》《算数》等书籍。在严修的推荐下,袁世凯批准他在天津推广官话合声字母,并委托他在保定创办“拼音官话书报社”,出版供北洋新军学习官话字母的《对兵说话》,以便识字。
官话合声字母很快传播至十三个省区,学习者不下数万人。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应当以官音统一国家的语言,建议各级学校在国文课程中加入官话教学。两江总督周馥和盛京将军赵尔巽也纷纷在省城设立简字学堂。1918年,官话合声字母经过教育部的正式批准,到了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,这一注音方法在中国的使用时间整整延续了四十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钱优配-股票无息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